在台南一家文青民宿咖啡店書架上看到這本書,大概是跟店裡優渥的七年級後半段老闆以及濃郁咖啡香氣的冷氣房有著很大的對比,或者又是一種莫名的罪惡感,我拿起它開始閱讀,無法自拔。

這是一本幾乎滿分的書,賴小路構圖粗曠情感細膩的照片、作家房慧真觀察入微的訪談式導讀、勞工運動工作者顧玉玲基於對勞工階層的認識點亮書中珍貴敘事的導讀,最終是林立青大量閱讀之下的不造作文筆,以及對勞工階層真切的憐愛,讓這本樸素的書,在茫茫書海中光彩奪目。

這本書非常適合讀書會討論,姑且讓我用讀書會的提綱來分享我的感想

一、這本書想表達的是什麼?

在一個訪談文章中得知,林立青是個虔誠的基督教徒,對於日夜相處的這些勞工們所遭遇的問題充滿憐憫之心,但畢竟社會問題不是起重機具就能一夕推翻的,基於大量閱讀習慣,書寫成了林立青告解的方式,透過書寫也讓心中的擔憂有了暫息之地,出版之後告解的對象便不只是上帝,還有路人、主管、小資、酸民、也許還有一些政治人物。如同你會在書架上看到《做工的人》四個大字,從今以後,也希望你張開眼睛看見與你擦肩而過而你從未察覺的做工的人、外勞、外籍新娘、工地大嫂、拾荒者、看板人.......,他們汗水的味道,焦急或空洞的眼神,或加總起來還不如一個看板的全身行頭,都是故事。當你願意發現身邊這些人,這本書會是一個起點,在了解之後能夠建立起善意

book2.JPG book3.JPG

(圖片來源: 《做工的人》)

二、就作家而言,林立青有什麼特別?

在書中,每篇都有林立青,但重點從來不在他身上,他像是一個安靜的雕刻家一刀一筆刻畫著書中人物,然而很奇特的是,他的筆觸有種特別的節奏,讓你感受到他在嘈雜的工地現場調度的身影,與工人互虧,敬佩工地大嫂或挺身直言的人群,他也在檳榔攤與伴唱小吃部裡,那個成熟世故但不遊戲人間的存在,可以看到結束一天工作終於洗漱清爽後的他,在伴著蟲鳴的工地宿舍裡,回到基督徒加上作家的書寫景象。這真的是種有趣的閱讀經驗,若再搭配林立青的臉書,可以看到他打卡工人美食, 認真與頑皮兼具地與臉友互動(以他粗曠的外型來說, 他的EQ真的很高很高, 終於理解為什麼工地師傅們這麼喜歡他嘴甜)

快來這邊聽本人說話, 越看他的書+臉書+訪談, 越喜歡他! 

三、我看見了什麼?

我在一個小小的山城長大,小時候坐在媽媽的菜園裡被山環繞著,以為這個世界沒有出口,媽媽的雜貨店就是這個世界的中心點。每天清晨5-6點是我們 「主力客人」上班的尖峰,他們開著卡車,精神抖擻來買菸酒檳榔,所以我從小就知道阿比+維大力or蘋果西打對他們的魔力,下了班會在隔壁那位零工大哥的家門門口一打一打的喝台啤消暑, 以前常常不明白為什麼這麼辛苦掙來的錢,總是花費的這麼闊綽。我從小就非常喜歡迎接這些工人,他們不像都市人或同學的爸媽用那種打量的眼神, 工人的眼神真的很單純, 每天熱情的喊著我媽大嫂(也真的敬重我媽媽如親人), 每天用重複的語言互虧還是笑得爽翻, 常常我們家的菜是託他們幫忙買的, 常常趕不上公車的我是搭著他們的卡車或野狼直奔校園的.....

不過鄉下的做工的人有另一個生態圈, 讓我想起我也很關心的另一個族群: 有老的, 沒有小的。我的小村人口組成是70%七十歲以上老人家+20%四十歲以上的爸媽或打零工的獨身男人+10%被託付給阿公阿嬤的小孩, 打零工的男人因為沒有同齡社交圈也沒有社會認可的好條件, 要嘛一直獨身, 要嘛就是曾經娶過外籍新娘, 但沒幾年新娘就失蹤, 甚至有過結婚隔天就帶著首飾失蹤....以我隔壁鄰居為例, 老人家現在快90歲了, 兒子在家裡偶爾打零工(其他時間喝酒), 10幾年前與外籍新娘生下的孩子一直是老人家一手帶起, 半夜的哭鬧整個村子都聽到, 但老婆離開之後就更加消沉渾渾噩噩的兒子睡昏了, 起來照顧的當然是這個老人家。所以我們村子裡的老人家都是神, 清晨三四點就去菜園種菜(不是養生不是流行, 而是山上不好買菜, 老人家又省), 回家打理家務, 曬瓠瓜曬蘿蔔曬棉被, 煮菜洗碗幫兒子養小孩..也許這樣不間斷的疲累讓他們無暇想像退休享福的清閒, 留在年輕久一些

回到工人, 在都市生活後, 他們一群一群的出現在大樓基地, 出現在公共建設, 曬得黑黑亮亮的, 我卻很少看見他們, 因為可悲的是, 我從來沒有張開眼睛看過!!他們成了都市的背景, 我也許看到伴隨他們而來的聲音、粉塵、要小心跨過從工地流出人行道的水, 但我沒有看見一直與噪音粉塵與熱氣為伍的他們

感謝這本書開啟了我大量閱讀的渴望,讓我感覺到閱讀是生命的交換,也希望自己有天也能在可及的範圍內給人帶來正面的力量; 也謝謝這本書讓我得以在都市裡用那個小村女孩的心情, 跟拾荒的, 發傳單的, 修理皮鞋的那些辛苦人們, 像是鄰居一樣的互動

我的史上第一推, 好書 《做工的人》

book1.JPG

延伸閱讀: 林立青描寫人物的"距離感"跟視角, 一直讓我想起他也很喜歡的台灣作家黃春明, 黃桑的故事是在他搭普通車從台北回宜蘭至少一個多小時的路程中, 跟車廂內各形各色的人聊天寫成的, 在故事裡的人寫的故事, 跟純粹的創作畢竟有種無法仿造的親暱感與執著. 推薦黃春明的兒子的大玩偶, 讀台灣早期另一群人的苦澀與苦中微亮的幸福

 

 

文章標籤

ms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